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:文章阅读(9)
在大学里讲美学,我不太会用到“竞争力”。美可能是一朵花,很难去想象如果我凝视这朵花,跟竞争力有什么关系。
我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八千年前的一个雕刻:一个女孩子从地上捡起一朵落花闻。这个季节走过北京,如果地上有一朵落花,很可能一个北京的女孩子,也会把它拣起来闻。这是一个美的动作,它不是今天才发生的,八千年前的艺术品里就有。所以我在大学上美学课不谈竞争力,就谈这朵花。
那时,我在台湾中部的东海大学。校园很大,整个大度山都是它的校园,校园里到处都是花,每年四月开到满眼缭乱。教室的窗户打开,学生们根本不听我讲课。刚开始我有一点生气,可是我想,要讲美,我所有的语言加起来其实也比不上一朵花。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决定:“你们既然没办法专心听课,我们就去外面。”他们全体欢呼,坐在花树底下:我问:为什么你觉得花美?有说形状美,有说色彩美,有说花有香味……
把这一切加起来,我们赫然发现:花是一种竞争力。它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,用来招蜂引蝶,其背后其实是延续生命的旺盛愿望。植物学家告诉我,花的美是在上亿年的竞争中形成的,不美的都被淘汰了。为什么白色的花香味通常都特别浓郁,因为它没有色彩去招蜂引蝶,只能靠嗅觉。我们经常赞叹花香花美,“香”和“美”这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字,背后隐藏着生存的艰难。
后来我跟学生做一个实验,我们用布把眼睛蒙起来,用嗅觉判断哪是含笑,哪是百合,哪是栀子,哪是玉兰……这个练习告诉我们,具体描述某一株花“香”是没有意义的,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,含笑带一点甜香,茉莉的香气淡远……美是什么?另一种物种没法取代才构成美的条件。我问学植物的朋友:如果含笑香味和百合一样会怎样?他说:“那它会被淘汰了,因为它东施效颦,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。”所以我常常给美下一个定义:美是回来做自己。
对“花是一种竞争力”的理解,不符合短文原意的一项是( )。
A.白色的花不参与竞争
B.花在生长过程中必然经历激烈竞争
C.花经历了千百年的优胜劣汰
D.花需要吸引蜂蝶传授花粉
关于“美是回来做自己”,最符合短文原意的一项是( )。
A.人需要自我观照
B.美是生物生存的需要
C.一个美的动作可以跨越千年
D.凸显个性的需求
最符合本文主旨的是( )。
A.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
B.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
C.美在心灵
D.美是天人合一
具体描述某一株花“香”是没有意义的,对这一说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( )。
A.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,比较没有意义
B.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,无法量化
C.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,人的嗅觉难以具体判断
D.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,各具特色
下列各项中,哪一项无法从文中看出( )。
A.作者十分重视美学教育
B.作者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
C.作者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
D.作者将生命体验引入教学
阅读短文。完成以下各题。
金属历来都是通过采矿、冶金制取的,可是80年代初期,科学家发现在聚乙炔中加入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后,它的导电性能大大提高。因为这种塑料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,所以人们称它为“人造金属”。近年来,它的发展极为神速,人们又先后研制成功了聚苯乙炔、聚苯硫醚和聚双炔类等。这种人造金属不仅具有金属光泽,还能导电传热,其用途十分引人瞩目。
“人造金属”最奇特的功能是它的导电性。与普通塑料不同的是,“人造金属”塑料具有一种独特的线型结构,许多同样的分子能奇妙地结合起来,并带有较多的“自由”电子,这就使原来的塑料改变了物理性能,能够导电。它的导电率比铜、银还要高。普通金属的导电性,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,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成为超导,但这种低温度很难得到。而人造金属却相反,随着温度升高,外围“自由”电子释放越来越多,因此导电性增大,在常温下呈现出超导电性能。实现超导,由低温变成常温,这是人造金属创造的一大奇迹,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,用超导体制造的发电机,它的效率可以从30%提高到98%,超导电线将使远距离无损耗输电的设想成为可能,使火车悬浮在轨道上高速运行,也将使有控热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,最终解决能源问题。人造金属的另一突出贡献是,用它制成的新型电池代替笨重、硕大的铅蓄电池,可以使人们长期用蓄电池作为汽车动力有了()①的可能。人造金属电池可提供相当于常规电池10倍的电力,不需要维修,充电次数可达1000次以上,使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4~5倍,而且不会污染环境。
人造金属在外压和光的作用下,能产生电磁效应,把它装在扩音器上,能将声音放大;把它放在红外摄像机上,在红外热能作用下,也能产生工作电流进行录像。此外,人造金属弹性大、易加工、重量轻、耐磨蚀性能好、强度高、成本低。
在文中的①里填一个最适当的词语( )。
A.希望
B.实现
C.成功
D.盼望
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( )。
A.“人造金属”和普通金属的制作方法不同,但原料相同
B.强氧化剂是制取“人造金属”的重要材料之一
C.“人造金属”能够导电传热,因此具有金属光泽
D.“人造金属”具有金属的一切性质
下列对“人造金属”的用途判断正确的是( )。
A.用“人造金属”制成的发电机,效率可以从30%提高到98%
B.“人造金属”的超导功能实现了有控热核聚变反应
C.“人造金属”电池充电一次,就可提供相当于常规电池的10倍的电力
D.“人造金属”可以直接成为红外摄像机的工作电源
下列对“人造金属”导电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( )。
A.“自由电子”改变了塑料的物理性能,因而能够导电
B.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相同条件下,“人造金属”仍比普通金属导电率高
C.温度越高,导电性越强
D.“人造金属”实现超导的尝试要求是常温以下
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( )。
A.“人造金属”完全可以取代普通金属
B.“人造金属”的制取带来了金属制造业的革命
C.“人造金属”的主要经济效益是导电性强
D.“人造金属”可以创造新能源
1.1.答案:
解析:
根据第四段“花的美是在上亿年的竞争中形成的,不美的都被淘汰了”可知,B、C说法正确;由“它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,用来招蜂引蝶,其背后其实是延续生命的旺盛愿望”可知,D说法正确;白色的花并非不参与竞争,只是扬长避短,在香气上获得胜算,A说法错误。故正确答案为A。
1.2.答案:
解析:
定位原文“东施效颦,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”,意在强调要有自己的个性,只有D项提到了个性。故正确答案为D。
1.3.答案:
解析:
文段为分—总结构,整个文段都是围绕“美与竞争力的关系”进行论述的。开始描述作者自己的经历,最后得出结论,即美是一种竞争力;最后一段是对于“美是一种竞争力”的具体阐述。故正确答案为A。
1.4.答案:
解析:
文段中指出具体描述某一株花“香”是没有意义的,强调的是其抽象意义,而不是C项中的具体行为“人的嗅觉难以具体判断”,C表述理解有误。故正确答案为C。
1.5.答案:
解析:
由作者带领学生出去欣赏美,引导学生思考美,做实验等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美学教育是十分重视的,A可以推出;由“我”带领学生去教师外面,感受、思考美,可以得出作者使用“情景教学”的教学方式,C可以推出;由文段第四段,花运用形态与花香招蜂引蝶,延续生命,D可以推出;文段没有讲到美育与德育的结合,B属于无中生有。故正确答案为B。
2.1.答案:
解析:
此题考查实词填空。
定位原文,“人造金属的另一突出贡献……可以使人们长期用蓄电池作为汽车动力有了( )①的可能”,括号内的词语应与前面“人们长期使用蓄电池作为汽车动力”这个设想相对应。“实现”是指使……成为现实,“实现设想”符合语境。A、C、D搭配不当。
故正确答案为B。
2.2.答案:
解析:
此题考查细节判断。
由“科学家发现在聚乙炔中加入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后,它的导电性能大大提高”可推出强氧化剂是制取“人造金属”的重要材料之一,因此B项表述正确。
A项错误,“人造金属”实际上是塑料,和普通金属原料完全不同;C项错误,“人造金属”的导电传热性和金属光泽都是其特性之一,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;D项错误,原文说“人造金属”只是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,而不具有金属的一切性质,D项表述不当。
故正确答案为B。
2.3.答案:
解析:
此题考查细节判断。
材料第二段最后一句话“人造金属电池可提供相当于常规电池10倍的电力……”可知,选项C表述正确。
A项错误,原文说的是“用超导体制造的发电机,它的效率可以从30%提高到98%”,而不是用“人造金属”制成的发电机;B项错误,原文说的是“将使有控热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”,而不是已经实现了有控热核聚变反应,排除B;D项错误,由原文“把它放在红外摄像机上,在红外热能作用下,也能产生工作电流进行录像”可知,“人造金属”不能直接成为红外摄像机的工作电源,排除D。
故正确答案为C。
2.4.答案:
解析:
此题考查细节判断。
材料第二段中提到“与普通塑料不同的是,‘人造金属’塑料……带有较多的‘自由’电子,这就使原来的塑料改变了物理性能,能够导电”,因此A项表述符合文意。
B项错误,原文只提到普通金属导电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,人造金属却随着温度升高导电性增大,而未将二者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情况做比较,排除B;C项表述片面,温度升高,外围“自由”电子释放越来越多,导电性增大,但如果温度升高到外围“自由”电子释放并不再越来越多时,导电性就不再增大了,排除C;D项偷换概念,原文提及超导尝试要求是“常温下”,而不是“常温以下”,排除D。故正确答案为A。
2.5.答案:
解析:
此题考查细节判断。
材料第二段提到“人造金属”最奇特的功能是它的导电性,然后详细阐述了人造金属的用途。人造金属的主要经济效益的生成,在于它具有奇特的导电性,因此选项C表述正确。
A项错误,由“人造金属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”可知人造金属不能完全取代普通金属;B项错误,原文谈及的主要是人造金属的导电导热性,而未提及带来了金属制造业的革命,予以排除;D项内容无法从原文中推断得出,因此排除。
故正确答案为C。
相关阅读: